ad1
当前位置: 东南在线 -> 热点

合肥虹吸:1541家企业迁入,软件、信息传输与技术服务业居多丨再探合肥模

栏目:热点    发布时间:2024-03-15 19:16   阅读量:12178   

从开年“出海”抢订单,到上海掉头向西“反向招商”,2023年,地方招商引资的竞争趋于白热化。

企业迁移作为地方招商引资的结果之一,也逐渐站到聚光灯下。尽管企业迁移可能受到成本因素、市场机会、产业资源、政策环境、创新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,但从企业迁移的数量、方向,也得以窥见城市变迁的步伐。

作为“网红招商城市”,合肥在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2023年共迁入企业1541家,迁出企业1956家。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发现,不论是迁入还是迁出,合肥的企业流向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省内流动的趋势:迁入合肥的企业中70.08%来自于安徽省内,迁出合肥的企业83.23%依旧在安徽省内流动。

安徽社科院经济所区域研究室主任林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,企业异地迁移可以从多方面解读,包括宏观的税收政策、中观的产业支持政策、微观的营业收入等。

从省内看,林斐认为,当下合肥对周边地区以及皖北地区辐射影响比皖南地区更大,吸引这些地区企业、甚至高校更多地迁往合肥;同时,合肥市对淮南、六安等都市圈城市呈现出集聚与扩散效应。总体来说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,虹吸效应明显,这也与合肥产业发展的阶段性有关。

省内流动为主,省外抱团发展

2023年,据企查查数据显示,迁入合肥市的企业共有1521家,迁出合肥市的企业共有1956家,整体呈微流出状态。

具体而言,从省内其他地级市迁入合肥市的企业共有1060家,从其他省迁入合肥市的企业共有461家;从合肥市迁到省内其他地级市的企业共有1628家,从合肥市迁到其他省的企业共有328家。

不论迁入还是迁出,合肥的企业流向呈现出非常明显的省内流动的趋势。从全国范围看,迁入合肥的企业中69.69%来自于安徽省内。迁出合肥的企业83.23%依旧在安徽省内流动,其次是江苏和浙江两省,均位于长三角区域内。

从省内看,企业在合肥与淮南、芜湖、六安、阜阳的双向流动较为频繁:2023年自淮南、芜湖、六安、阜阳迁入合肥市的企业分别为185家、148家、126家、103家,2023年自合肥迁往芜湖、阜阳、淮南、六安的企业分别有485家、146家、126家、115家。

在15个非省会地级市中,企业净流入合肥的城市有6个,企业净流出合肥的城市有9个。其中,合肥对芜湖、铜陵呈现出明显的净流出状态:2023年有148家芜湖企业迁入合肥,同期有485家合肥企业迁入芜湖;46家铜陵企业迁入合肥,同期有197家合肥企业迁入铜陵。

对于芜湖成为合肥企业省内迁移首选地,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孔令刚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,从城市气质来看,芜湖更适合小企业发展,更适合优雅生活。

孔令刚指出,合肥这几年发展非常迅速,但生活成本等也在上升。芜湖这几年发挥了传统沿江商贸城市的宜居优势,同时又把G60科创走廊重要节点城市优势发挥出来,且制造业优势、信息技术及人工智能等发展比较快。“合肥和芜湖,从长远来看,可以像深圳之于广州、青岛之于济南,差异化发展。”

从省外看,自广州、上海、北京、深圳四座一线城市迁入合肥的企业均在30家以上,净流入20家以上;由于地理接近,自南京迁入合肥的企业也有30家,净流入20家。此外,杭州是最受合肥企业青睐的迁入地,2023年共有34家合肥企业迁入杭州,净流出9家。

对于杭州成为合肥企业省外迁移首选地,林斐指出,一方面,近年来合肥加快制造业升级,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新型显示、新能源汽车、光伏、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链较长,高端制造、精密制造等需要科技信息、咨询等生产服务业支撑,当然整个服务业发展也需要跟上。另一方面,杭州以互联网、数字经济为基础,与合肥的制造业有所互补。

从净流出企业数量居前的城市来看,合肥企业迁出省外呈“抱团”模式:迁去杭州的34家合肥企业中,19家为批发和零售业企业;迁去海口的16家合肥企业中,7家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,6家为批发和零售业企业;迁去嘉兴的14家合肥企业,均属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。

传统产业企业流动频繁

2023年,合肥异地迁移的企业中,批发和零售业、建筑业、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迁入合肥的重点行业,也是迁出合肥最多的三个行业。

建筑业是2023年合肥流动企业数量最多的行业。2023年,从安徽省内、省外迁入合肥的建筑业企业分别有323家、10家,从合肥迁往安徽省内、省外的建筑业企业分别有760家、15家,合计净流出442家。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,2022年3月21日,合肥市在“合肥工程建设云”系统上线建筑业企业资质跨省迁出功能,简化了合肥市建筑业企业资质跨省迁出手续。

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方面,从安徽省内、省外迁入合肥市的企业分别有181家、88家,从合肥市迁往安徽省内、省外的企业分别有240家、53家,整体呈净流出状态。

企业净流入的行业共有7个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净流入企业最多的行业。安徽省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副所长、高级经济师张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,2015-2021年,安徽省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%以上,超过全国平均增幅近5个百分点,其中,合肥市是全省信息产业增长的主引擎。这说明,近年来合肥市的信息产业处于高速成长的阶段,2023年该行业企业净流入数量最多,与产业的增长情况相一致。

张峰指出,一方面,近年来,合肥市以“芯屏汽合”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,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大,同时,合肥市大力实施智能制造行动,深入推进数字赋能,制造业与信息产业深度融合,为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,形成了吸引信息企业流入的强大“磁场”。另一方面,合肥市不断优化“16+N”重点产业链布局,深入实施信息产业攻坚工程,着力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、人才链、资金链“四链融合”,加快形成多要素融合嬗变的信息产业发展生态,促使信息企业流入与产业集聚发展。此外,近年来,合肥市积极争创国家人才平台,持续推进创新平台建设,也为信息产业提供了有力的要素支撑。

科创企业多来自省外

“科里科气”指做事认真细致、讲究科学的态度。近年来,随着合肥科创实力攀升,“科里科气”也被用来形容合肥独特的科技创新气质和浓厚的科研氛围。

从最能代表科创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来看,2023年,合肥共迁入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23家,迁出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16家,整体呈现净流入状态。

迁入合肥的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里,6家来自省内,17家来自省外。其中,自北京迁入合肥的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共8家,自上海迁入合肥的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共6家。

与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主要自省外迁入不同,自合肥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14家迁到省内,2家迁到省外。其中,自合肥迁入淮南的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共4家,迁往芜湖、滁州的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均有3家。

异地迁移的高新技术企业、“专精特新”企业,同样呈“抱团”模式:迁入合肥的23家中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共有11家,信息传输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共有5家;迁出合肥的16家中,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共有7家,制造业企业共有5家,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共有3家。

可以看到,在科大系等高校研究院的研究支撑、产投机构大力度的招引和在肥企业快速发展的推进中,合肥已逐步成为科创企业落地发展的重点选择地之一。如何将本地培育和外部招引的红利利用好并将这一趋势延续下去,寻找新的增长点,将成为下一阶段合肥要研究的重点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来源:证券之星    
ad09
ad10
ad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