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1
当前位置: 东南在线 -> 热点

解锁济宁千年石刻密码2西母阙阙身南面及东面画像

栏目:热点    发布时间:2024-02-18 08:02   阅读量:7233   

济宁市嘉祥县,现纸纺镇武宅山村北的武氏祠,是建于公元2世纪东汉晚期的一处家族墓群石刻,存有大规模且保存完整的汉画像石群,雕刻精美、内涵丰富。武氏祠不仅是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在世界艺术史上,还与西方帕特农神庙、蒙娜丽莎具有同等地位。

解锁济宁千年石刻密码2西母阙阙身南面及东面画像

武氏家族墓地,在以前被统称为“武家林”,如今这组石刻建筑艺术珍品,作为文化遗存已被定名为:“武氏墓群石刻”,后世俗称“武氏祠”,其整体结构为:前首是狮子,后是石阙,然后是神道,通往诸墓。每座墓最前是墓碑、祭坛,其后为祠堂,最后是坟墓。

一起走进济宁武氏墓群石刻博物馆,解锁这块见证了1800多年历史变迁的石头其中的“文明”密码。今日带您解密武氏祠——西母阙阙身南面及东面画像。

西母阙阙身南面画像

石面高202厘米,宽115厘米。画分五层:第一层刻拜谒图;第二层刻一车一骑;第三层刻六冠服人物;第四层刻角抵戏;第五层刻一车一骑。

第一层:拜谒图

画面六人,左一人右向,拱手站立。其前跪一戴斜顶高冠之人。跪者身后四人均手捧简牍站立。

礼义是做人的头等大事。人们用礼来讲究信用,维持和睦,使彼此团结得就像肌肤相接、筋骨相连一样。《仪礼·士相见礼》分别规定了士相见、士见大夫、下大夫相见、上大夫相见、庶人朝见国君、士大夫朝见国君、他邦之人朝见国君等方面的礼仪。此图应是士拜见大夫的礼仪。

第四层:角抵戏

画面有五人物,中间两人在表演角抵之戏。左面有观者一人;右面有观者二人,前为一大人,后为一小孩。

角抵是古代一种类似现在的摔跤、相扑的角力竞技游戏。《史记·李斯传》裴骃集解:“两两相当,角力、角伎艺射御,故曰角抵也。”以角抵为基础、有故事情节和配乐的武打娱乐活动称角抵戏,包括找鼎、寻橦、吞刀、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,装扮人物的乐舞,装扮动物的“鱼龙曼衍”及舞蹈和器乐演奏与带有简单故事的“东海黄公”等,是综合性娱乐节目。“角抵戏”当时还是朝廷招待宾客的主要表演项目。

西母阙阙身东面画像

画面高206厘米,宽69厘米。画分三层:第一层刻女娲图,第二层刻青龙图,第三层刻一人捧盾站立。中左有“武氏祠”三字。

第一层:女娲

画面一人,上身人形,下身蛇形,拱手向左,其前下部有一条直立的鱼。因为与之相对应的东阙阙身西面人身蛇尾人手持矩为伏羲,所以此人应为女娲。

第二层:青龙

面右,曲颈躬身,头伸向上方。前双足向上平行,后右足下蹬,左足上迈,尾下垂。

青龙,起源于上古星宿崇拜。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、月、星辰的运行,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,称为“二十八宿”。把它们平均分为四组,每组七宿,与东、西、南、北四个方位和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等动物形象相配,称为“四象”,道教名之为“四灵”。二十八宿合成的四象受到人们尊崇。把它们作为护卫神,青龙、白虎、朱雀、玄武分别镇守天宫的四方,辟邪恶、调阴阳。后世四象形象多出现在宫阙、殿门、城门或墓葬建筑及其器物上。

青龙,亦作“苍龙”,从先秦时代开始就是代表太昊与东方七宿的神兽。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,是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中国的象征。从汉代开始,龙就被确定为皇帝的象征与代表。在传说中,青龙身似长蛇、麒麟首、鲤鱼尾、面有长须、犄角似鹿、有五爪、相貌威武。五行学照着阴阳五行给东南西北中配上五种颜色,东方色青,故名“青龙”。

四象、二十八宿,是为观察日、月、星辰的运行,以制定历法而产生的,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先民的智慧,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:自然是在不断变化的,而这种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。而四象出现在墓地建筑上,不会有遵循自然规律的含义,而是把四象作为保护神,镇慑邪魔,保卫墓主的灵魂安宁。四象作为保护神的形象,延续到如今,仍出现在一些建筑物上,已经不是取义它的保护作用,而是一种传统装饰物了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来源:济宁新闻网    
ad09
ad10
ad0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