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1
当前位置: 东南在线 -> 热点

进入新阶段,上海如何保持经济发展增速?

栏目:热点    发布时间:2025-01-15 22:17   阅读量:9768   

两会会场传出重磅消息。

根据1月15日上午龚正市长所作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2024年上海经济运行回升向好,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%左右,城市经济规模进入了5万亿元以上的新阶段。

在更高基数和更趋严峻复杂的环境下,《报告》把“保持稳定增长”定作上海2025年经济运行基调,并明确GDP增速预期与上年相同,仍为5%左右。

从“高”到“更高”,背后是怎样的发展逻辑?又该如何寻找发展动能?

攻坚克难

近年来,上海经济总量接连迈过重要关口,2017年突破3万亿元,2021年突破4万亿元,如今又突破5万亿元。

“在面临外部严峻挑战和内部困难的局面下,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。”市人大代表、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说。

基数日益庞大,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都更为不易。逆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下,稳外资稳外贸的压力增加。进入深度转型阶段的上海,还面临新旧动能接续不畅等难题。

多项因素叠加影响下,上海将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%左右,体现了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城市“挑大梁”的责任担当,也是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任务的现实需要,起到引导预期、提振信心的重要作用。

这无疑不是一个能轻松实现的目标,要求全市上下“干字当头、奋力一跳”。

上海有龙头带动优势、改革开放优势、科技和人才优势、治理现代化优势。汪泓认为,从2024年初提出“坚定信心、奋力一跳”,到如今强调“干字当头、奋力一跳”,信心是不变的,行动则要进一步加强。

今年,上海把加强行动的着力点放在长期存在的痛点堵点、短板弱项上,聚焦裉节、攻坚克难。

比如,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将“大力提振消费”列为今年巩固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重点工作之首,并突出聚焦“居民消费需求”这一短板。

许多代表委员都提到,增加收入是促进消费的关键。另一个共识是,供需两端的结构问题会相互影响,需求端消费不足会导致供给端产能过剩,而供给端特别是服务业的供给不足,又会影响消费的升级换代。

汪泓建议,用好国家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,强化需求侧、供给端统筹联动,一方面要促进居民收入增长,比如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,支持更多的劳动者以技能提升带动岗位收入提升;另一方面要丰富消费场景,比如打造具有独特风格的商业街区、夜间经济示范区等。

针对这些关键点,《报告》也提出,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、促进商旅文体展消费联动等举措,全力扩大需求。

这背后,是需求侧与供给端统筹联动。这一系统协同发力的逻辑,不仅体现在消费一端。

系统发力

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另外几项工作,分别是“着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”“全力稳外贸稳外资”等。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,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在2025年进一步凸显,系统发力也被进一步强调。

比如扩内需,其重要性空前提升,相当部分原因在于,在外贸外资的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的当下,亟须找到新的增长点。

反过来看,上海外向型经济特点鲜明,面对冲击,更要及时找到外贸外资增长的新模式、新业态、新空间。

市政协委员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孙立行认为,上海短期内仍面临内需不足的问题,企业盈利要增长,一定要走出去。

近年来,许多企业前往“第三国”建厂,应对西方贸易保护措施,巩固同国际产业链、价值链的关联。不过,有不少企业反映,“走出去”过程中经常需要面对一系列难题,凭自身能力很难破解。

市政协委员、星月集团上海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彪建议,上海打造企业出海服务中心,为本市出海企业提供专业培训、联合办公、海外考察、金融赋能,以及政策咨询、企业注册、法律支持、财税支持、人力资源和信息系统等全方位的增值服务。

考虑到外企在上海贸易结构和经济体量中的高占比,对稳外贸、扩投资来说,稳外资也是相当重要的抓手。

根据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上海今年将落实新修订的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,更大力度保障外资企业在要素获取、资质许可、标准制定、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国民待遇,加快推动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,进一步打响“投资上海”品牌。

孙立行表示,上海还要在知识产权保护、签证和停居留便利化、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方面发力,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规则相适应的管理机制,“稳外资本质上就是解决营商环境问题,要让外企对政策有预期、有信心”。

转型升级

由此可见,上海不再只追求经济数据的简单增长,更追求全方位转型升级,特别是底层逻辑和方法论层面的升级。这一基调,将贯穿整个2025年,并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。

经济总量达到5万亿后,上海的对照目标应更聚焦纽约等全球顶级城市。与它们相比,上海最明显的差距体现在劳动生产率——这是衡量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。反过来看,这也为这座处于深度转型升级阶段的城市指明了方向。

此前,外界普遍预测,上海面临产业转型和产能转移困境,工业增长压力增大。但一年来,以半导体为代表的先导产业、战新产业快速增长,帮助工业企稳。

这彰显了科技创新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牵引作用。上海要继续通过国际科创中心建设,赋能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以及其他方方面面转型升级。

民革上海市委的一份党派提案中提到,加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当前全球竞争的一大焦点,上海必须走在前列,为此要充分发挥新型研发机构的作用,助力跨越创新“死亡之谷”;市政协委员、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军建议上海搭建“政产学研用投”创新平台并为其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,由优势科技企业牵头,以市场化机制贯穿协同创新全过程,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。这些工作,在《政府工作报告》中也均有所谋划。

全方位转型,不仅是科技创新、产业升级的攻坚战。重重考验之下,贸易业态、发展空间、外资企业等,都面临加快转型要求。

这并不轻松,也绝非一日之功,要求全市上下跳出舒适区,颠覆突破已成习惯的思路和做法,增强战略敏捷——从破解裉节难题,到系统协同发力,再到全面转型升级,遵从的都是这一逻辑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来源:东方网    
ad09
ad10
ad08